科研进展
2014/9/17 16:56:00
近日,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正式发布国内首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OseqTM-T。据悉,该服务可提供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信息,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相关信息。 近日,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正式发布国内首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OseqTM-T。据悉,该服务可提供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信息,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相关信息,辅助临床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治疗“因人因时” 肿瘤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患者肿瘤基因组上的突变情况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根据基因的变异进行肿瘤的精确分型,更有利于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尤其在用药前进行肿瘤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将能够使患者“因人因时”地选择合适的药物。 据华大科技首席执行官李英睿介绍,自从2008年美国科学家首次解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癌症病人的完整基因组后,各国实验室争相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肿瘤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随后发现了大量的新肿瘤基因。 然而,对于一个肿瘤患者而言,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前后、复发以及转移,乃至肿瘤治疗药物效果均与患者肿瘤基因组突变情况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变异出现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例如:m
2014/9/17 16:55:00
据每日邮报报道,医生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脑扫描快速诊断儿童多动症。这一突破得益于科学家的新发现,研究人员发现与同年龄的其他少儿相比,多动症的孩子大脑发育要相对缓慢。 据每日邮报报道,医生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脑扫描快速诊断儿童多动症。 这一突破得益于科学家的新发现,研究人员发现与同年龄的其他少儿相比,多动症的孩子大脑发育要相对缓慢。 大脑发育时大脑内的通路簇形成大脑网络。不同的通路控制着不同的神经生理过程,如分析图像和存取记忆。 不同的大脑网络相互连接完成特定的功能。举例来说,当我们看照片时,我们大脑的一个通路处理颜色和形状,另一个通路唤醒与之相关的记忆。 研究人员发现,多动症孩子的大脑其控制内部思想如白日梦的大脑网络间连接的成熟度更低,同时大脑网络允许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延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动症的孩子更容易被打扰,不能集中注意力。 同时新研究结果可让医生能够利用脑扫描结果诊断多动症,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映如何。 目前多动症的诊断是通过医生与患儿的父母交流症状,从而决定儿童到儿科或心理专家那进行一个正式的评估。评估基于儿童症状的讨论和观察。 该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已发表的科研脑扫描
2014/9/16 18:02:00
9月1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和尖端医疗中心医院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能发育成多种细胞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成视网膜细胞,并于当日移植到一名70多岁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女患者的右眼中。 9月1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和尖端医疗中心医院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能发育成多种细胞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成视网膜细胞,并于当日移植到一名70多岁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女患者的右眼中。这是世界首例利用iPS细胞完成的移植手术。 iPS细胞是体细胞经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成的干细胞,其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能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 这一手术是日本理化研究所下属机构研究员高桥政代从事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预计将给6名患者实施。研究小组先从上述女性患者的皮肤中采集细胞并为其植入必要基因,经诱导因子处理后制成ips细胞,然后将其培育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制成供移植使用的细胞层。 此次手术在位于神户市的尖端医疗中心医院实施。主刀医生先清除患者视网膜上的异常血管和损坏组织,然后移植1.3毫米长、3毫米宽的细胞层,整个手术持续约两小时。如果患者恢复正常,她有望在大约1周后出院,而评估手术安全性及疗效
2014/9/16 18:00:00
近日,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快速清除血液中病原体的先进设备——“人工脾脏”。该设备不仅可以清除大鼠血液中90%以上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且对清除HIV和埃博拉病毒同样有效。 “人工脾脏”上的纳米珠结合大肠杆菌(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右),并从血液中将它们清除。 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清除体内感染病病源(即便是连病原体都不知道的感染病)的高科技方法。这项先进的设备叫做“人工脾脏”,可快速清除血液中的一切有害物质,从大肠杆菌到埃博拉病毒。 血液感染非常难治疗,会导致一种致命的免疫反应——败血症。医生通常很难判断出引发败血症的具体原因,所以他们使用抗生素广泛对抗未知的病原体。这种方法并不总是奏效,很容易导致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创新:MBL结合磁性纳米珠 波士顿怀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师Donald Ingber领导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可以清除任何病原体的新方法——“人工脾脏”。“人工脾脏”可对血液进行过滤,清除掉其中的有害物质。该设备使用了
2014/9/15 17:16:00
专家表示,之所以对医疗在线服务设立诸多限制,就是要防止网上问诊,因为这很可能导致医疗安全风险。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这两年,医疗类的APP也就是手机应用终端可以说成为很多人手机上必备的一个软件,寻常的头疼脑热,可以动动手指把症状发布到网络上,就会有不少的专业医生对你的疑问进行回复,这样就省去了去大医院排队的这些苦恼,而且这样的软件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是有时候查找相应的病症,发出问题之后,医生会这样说描述不够详尽,请你到医院就诊。有些即使是去医院看病你会发现医生不光听你的描述,还要看你的化验单,而且他还要比较详细的,比如说皮肤上长了什么疹子,他可能还得观察一下,甚至还得看一些情况。 其实今年9月份很多地方、很多公司都投了大笔的钱来做医疗类的手机应用终端,好像移动医疗很有前景。但是互联网医疗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着误诊、欺诈的风险,所以今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这个文件当中,将远程医疗的主体限定为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医生的微博、微信对病患开展诊疗是被明令禁止的。 可就在前两天,浙江宁波市却表示他们要启动“云医院
2014/9/15 17:15:00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Stem Cell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将人类的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机体可移植的白细胞。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Stem Cell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将人类的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机体可移植的白细胞,众所周知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战士”,其可以保护机体抵御感染和外来入侵者。 研究者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表示,这项研究或为开发新型疗法为机体引入新型白细胞来治疗癌症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目前研究者们在小鼠机体中研究发现转化成为白细胞的过程非常迅速且安全,该方法绕过了长期存在的研究障碍,为开发人类细胞的重组再生疗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诱导多能干细胞产生的血细胞往往不能够移植入器官或骨髓中,而且其也有可能引发肿瘤产生;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开发的这种名为间接谱系转化的新技术耗时仅需两周,并不会产生额外的肿瘤组织;研究者表示,我们会令皮肤细胞“忘掉”其自有的属性,然后让其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细胞类型,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就让其成功转化成了白细胞。 研究者Belmont开发的这种间
2014/9/10 16:55:00
微软正在研发一种3D触觉反馈触摸屏,该屏幕使用触觉反馈技术,使用户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屏幕中物件的形状和重量。这一研究成果可帮助医生探索人体扫描,医生此前,有消息称,微软也在研发一种3D触觉反馈触摸屏,该屏幕使用触觉反馈技术,通过阻力和振动给用户提供反馈,使用户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屏幕中物件的形状和重量。 这个3D触觉反馈触摸屏包含一个LCD平板屏幕、多个力传感器和一个可来回移动的机械臂。具体来说,当用户用手触摸屏幕时,系统会产生一个轻微的阻力,确保用户的一个手指与触摸屏紧密接触。如果此时用户再加力按压屏幕,该系统的机械臂就会相应地向后平稳移动屏幕;如果用户撤回一些力量,机械臂又会相应地把屏幕向前平稳推移。在这些动作发生的同时,计算机会根据相应的反馈阻力调整屏幕中物件的尺寸和角度,生成3D效果图。假如屏幕中有几个不同质地立方体,石头材质的立方体需要更大力量去推动,而海绵材质的立方体则需要更小的力。 微软称这一研究成果可帮助医生探索人体扫描。为此微软制作了一份演示,展示了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人体大脑,医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巡览大脑切片的不同位置。 在演示中,医生还可以绘制笔记,并标记一个
2014/9/9 17:35:00
也许未来有一天医生可以在家里利用摄像头进行拯救生命的心脏检查。一个正在开发的新程序其中包括了一个15秒的面部扫描,能够检测出皮肤颜色的细微变化。扫描面部获得的数据能够帮助医生确认病人是否患有心率不齐。 也许未来有一天医生可以在家里利用摄像头进行拯救生命的心脏检查。一个正在开发的新程序其中包括了一个15秒的面部扫描,能够检测出皮肤颜色的细微变化。扫描面部获得的数据能够帮助医生确认病人是否患有心率不齐。 在摄像头和新软件的帮助下,15秒的测试可以检测心房颤动,可治愈的心脏病的特点是心跳不规律。这种技术能够记录下因心房颤动导致血流浪不均匀而产生肤色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是肉眼无法分辨的。 研究人员说,脸上的皮肤比身体其他部位薄,血管更明显,是检测心房颤动最佳位置。 在英国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问题,受影响的人群达800000人。心房颤动大大提高了患中风的风险,因为它意味着心脏失去收缩功能,血液得不到输送导致血液凝块。 正常的心跳在每分钟60到100下。但在房颤,心率可能超过每分钟140次。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因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而导致心衰竭和阿尔茨海默病。 这项技术是由罗切斯特大学牙医
2014/9/5 17:52:00
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裸眼立体影像新技术,新装置不仅可以展示出实际不存在的物体,并且观众还可以用手移动所看到的物体,甚至在空中绘画。预计新技术将可以被应用到电影业和游戏产业。 据日本NHK电视台9月1日报道,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裸眼立体影像新技术,并于9月1日在位于东京的日本科学未来馆进行了公开演示。一直以来,因电影及电视业的发展而逐渐普及,“3D”的立体影像技术大都需要借助特制眼镜才能实现。但本次新开发的装置则是由传感器捕捉到观看者的双眼位置,并向其左右双眼分别传送不同影像而实现立体效果,因此不需要佩戴特制眼镜。 据悉,利用新装置不仅可以在观众面前生动展示出实际不存在的物体,并且观众还可以用手移动所看到的物体,甚至在空中绘画。该研究团队今后还会致力于开发立体感更高,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像触感的技术,预计将可以被应用到电影业和游戏产业,以及医疗器械开发等中去。 负责开发该项技术的一位教授表示,“新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裸眼观看立体影像,而且可以多人同时使用。预计将来可以应用于查看人体内部的影像,以及远程医疗诊断”。据悉,该研究成果会在一个将于2日起在横滨进行的面向游戏开发人
2014/9/5 17:50:00
“心有灵犀”是人际交流的极高境界,做到这点可不是件容易事。日前远在欧洲的科学家用脑电波和一大堆仪器设备,试图实现这种“人际交流”,成功将两个单词从一位印度志愿者的脑中传送到8000公里外的法国实验人员的脑中。研究人员称,这是人类首次“几乎直接”地通过大脑收发信息。 人类大脑由几十亿个神经元组成,轴突的总长度约为170000公里。每当产生一个想法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与其相关联的、微弱但清晰的电信号。这些电脉冲由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因此是可以记录和测量的。此前的研究,是将这些脑电波输入计算机,借助计算机接收这些信号继而做出响应或做出一系列动作。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将电脑界面替换成另外一个人的大脑。 在此次研究最初的测试中,一位位于印度特里凡德琅的志愿者借助脑电图记录设备将“你好(hola)”和“再见(ciao)”这两个单词,发给了远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实验人员。这两句问候语首先被转换成为二进制进行发送,法国方面的计算机在收到这些信号后,先对其进行解码,然后再用电刺激将其输入到接收者的意识当中。这些信息在接收者的视觉看来就像一道闪光一样。这种闪光具有逐次性,使接收者能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
2014/9/4 16:28:00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日报道,瑞士工程师因制造世界上最精致的钟表享有盛名,现在,他们将目光转向心脏学,制造出了第一款通过自动上发条的手表原理发明的心脏起搏器。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日报道,瑞士工程师因制造世界上最精致的钟表享有盛名,现在,他们将目光转向心脏学,制造出了第一款通过自动上发条的手表原理发明的心脏起搏器。 据报道,目前市场上的起搏器可帮助患者心脏跳动更规律,给予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一线生机,但由于现有起搏器都须使用电池,这让起搏器的使用受到限制,因为更换电池还须动手术,患者因此面临感染等风险。 瑞士伯尔尼大学心血管工程小组的研究员泽布陈利用瑞士钟表匠伯特莱1777年为怀表创造的自动发条结构,希望克服这一问题。 就像手表在手腕上行走时可自动上发条一样,用钟表原理制作的起搏器可利用心脏肌肉跳动产生电流,而这须要起搏器直接连到跳动的心脏上。 泽布陈说,目前这个实验系统只在猪身上测试过,而这些动物的心跳成功地被调节到平均每分钟130下。 他表示:“这是个可行性研究。我们已证实,起搏器可利用心脏肌肉跳动产生电流。” 据了解,有关研究还属初步阶段,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计划在人体进行测试
2014/9/4 16:27:00
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裸眼立体影像新技术,并于9月1日在位于东京的日本科学未来馆进行了公开演示。 据日本NHK电视台9月1日报道,日本庆应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裸眼立体影像新技术,并于9月1日在位于东京的日本科学未来馆进行了公开演示。一直以来,因电影及电视业的发展而逐渐普及,“3D”的立体影像技术大都需要借助特制眼镜才能实现。但本次新开发的装置则是由传感器捕捉到观看者的双眼位置,并向其左右双眼分别传送不同影像而实现立体效果,因此不需要佩戴特制眼镜。 据悉,利用新装置不仅可以在观众面前生动展示出实际不存在的物体,并且观众还可以用手移动所看到的物体,甚至在空中绘画。该研究团队今后还会致力于开发立体感更高,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像触感的技术,预计将可以被应用到电影业和游戏产业,以及医疗器械开发等中去。 负责开发该项技术的一位教授表示,“新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裸眼观看立体影像,而且可以多人同时使用。预计将来可以应用于查看人体内部的影像,以及远程医疗诊断”。据悉,该研究成果会在一个将于2日起在横滨进行的面向游戏开发人员的活动中被公开。
2014/9/3 17:05:0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 Technol. Adv. Mat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米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在实验室条件下一种名为AGMA1的合成性蛋白或许可以促进脑细胞的粘附能力。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 Technol. Adv. Mat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米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在实验室条件下一种名为AGMA1的合成性蛋白或许可以促进脑细胞的粘附能力,这就为有效改善细胞间的粘附性使其用作生物材料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方向。 长期以来,在实验室中分离出原始生物体中的神经细胞并对其培养可以用来研究大脑的代谢过程,然而增加粘附促进子的脑细胞培养液或许可以有效促进细胞间的吸附、扩散、生长及形态学的发育。改善细胞间的吸附作用使其用于生物材料是神经组织工程学的一大挑战,其对于神经修复术植入的组织的发育也至关重要,比如耳蜗植入物、生物传感器(如生物传感器等)。 为负电荷细胞膜覆盖上正电荷的合成性蛋白或许可以促进神经的吸附及延伸,然而大多数的合成性蛋白对于活细胞都具有毒性,其在细胞悬液中需要提前被去除毒性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细胞外基质物比如胶原和层粘连蛋白就可
2014/9/3 17:04:00
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磁脉冲电流刺激大脑特定的区域,即经颅磁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增强记忆力。这项研究将在8月29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磁脉冲电流刺激大脑特定的区域,即经颅磁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增强记忆力。这项研究将在8月29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项发现为治疗由于中风、外伤性脑损伤、心搏停止及由老龄化引起的记忆力障碍和记忆损伤开辟了一个新的具有前景的领域。 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医学社会科学助理教授,资深作者乔尔·沃斯(Joel Voss)说:“我们首次展示不需要借助手术和药物,就可以具体的改变成人大脑的记忆功能,但这不能被证明有效。这种非侵入性刺激可以提高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它在治疗记忆障碍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此项研究首次解释了记忆事物需要大脑许多区域与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进行合作,就像交响乐团一样。电刺激就相当于给大脑区域一个更优秀的指挥家,这样他们就可以演奏出更加和谐的交响乐。 乔尔·沃斯说:“这就像我们用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是芝加哥著名的交响乐
2014/9/3 17:02:00
想象一下,如果科学家在一块芯片上重塑了一个你,或是你的一部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至少对于医生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创新,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快速治愈你的方法,患者也不用再经历痛苦的“试错治疗”过程, 想象一下,如果科学家在一块芯片上重塑了一个你,或是你的一部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至少对于医生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创新,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快速治愈你的方法,患者也不用再经历痛苦的“试错治疗”过程,而且还可以减轻目前医疗系统的负担。 生物芯片 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这一领域。他们尝试在一块小芯片上面“培育”人类器官组织,如心脏和肺。这些芯片并非我们常见的电脑芯片,而是源自成人皮肤细胞的微型网络,它会在一个极小的、类似管道的塑料内庭(plastic chamber)上培育,然后胶合到一块显微镜载片上。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了解人体组织存活的方法,然后模拟真实人类器官功能。我们目前的药物测试都需要利用动物,或是人类志愿者,整个过程非常冗长,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功,那么就能有更加便宜且高效的方法来进行临床治疗。 不仅如此,传统的药物研发并非针对个体,而是采用了统一标准
2014/9/2 16:27:00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适用于人工晶体的青光眼传感器。该传感器连接外部智能手机和工作程序,贴在人体内来测量眼球内流体压力,这是一种测试青光眼导致失明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适用于人工晶体的青光眼传感器。该传感器连接外部智能手机和工作程序,贴在人体内来测量眼球内流体压力,这是一种测试青光眼导致失明的方法。研究小组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传感器的内容。 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导致失明的一个原因。一种必要条件是身体在眼球内产生过多的液体,对眼球造成压力,积聚的压力损害视神经从而导致永久失明。目前有许多治疗青光眼(工作不同程度)的方法,有好几种类型的设备提高了诊断的条件,但他们都有要求病人去医务室看病,问题是医生几乎是不可能知道眼球内流体压力发生了多少变化。研究人员在人工晶状体上构建了一个微小结构作为常量晴雨表,随时让病人来测量自己的眼内压。 传感器由环绕晶状体的一个管道组成,管道一端嵌入在眼睛内部,另一端保存有气囊。一旦到位,自然压力迫使眼球流体推开管道(微通道)流向气囊,越接近气囊末端,流体压力就越高。连接到智能手机的设备是一种智能相机,把它放置在眼睛里,
2014/9/2 16:18:00
日前,康宁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智能玻璃,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医疗器具的前提下,能够分析屏幕表面的液体,从而检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以及DNA,甚至还能够监测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日前,康宁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智能玻璃,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医疗器具的前提下,能够分析屏幕表面的液体,从而检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以及DNA,甚至还能够监测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未来如果有人对着自己或者别人的手机屏幕吐口水,他可能不是蛇精病,他可能正在拿手机测DNA。康宁公司最近正在研发一种智能玻璃,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医疗器具的前提下,能够分析屏幕表面的液体,从而检测用户的身体状况,甚至检测用户的DNA。 Wave Guide:玻璃中的集成电路 很多智能手机使用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的制造商——康宁公司,最近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一起研发了一种智能玻璃,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医疗器具的前提下,能够分析屏幕表面的液体,从而检测用户的身体状况,甚至检测用户的DNA。另外,这种材质还能够监测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这种屏幕主要采用了一种短波激光,可以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将波导(Wave Guide)集成在玻璃之中,再通过其它微小激光在玻
2014/9/2 16:16:00
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生物工程师,博亨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正在试图通过模仿大脑,创造出理想中的这种计算机运行模式。 1982年时,夸贝纳·博亨(Kwabena Boahen)有了第一台电脑,那时他还只是个生活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十几岁少年。“那真的是一台非常酷的设备,”他回忆道。但当博亨弄清楚电脑内部的运作机制时,他反倒没有感觉特别震撼。“搞清楚了中央处理器是如何不断地来回传输数据后,我心想,‘天呐!电脑需要一直疯狂的工作’。”他本能地感觉到,电脑需要在设计中多一些“非洲”特色的设计:分布更加广范,多一些流动性,少一些严格限定。 如今,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生物工程师,博亨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正在试图通过模仿大脑,创造出理想中的这种计算机运行模式。 大脑运行的节能效果显著,并且其运算能力足以挑战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它依赖的组件并不完美:神经元非常缓慢、多变,并且很混乱。在一个比鞋盒还小的区域内,大脑能完成理解语言、抽象推理、控制运动甚至更多任务,功耗却比家用灯泡还小,并且没有任何类似于中央处理器的微小处理器。 为了使硅芯片也能像大脑一样,研究人
2014/8/29 18:03:00
可用于设计防止肿瘤细胞从良性变成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 科学家用一种微芯片作为细胞的“障碍训练场”,揭示出细胞变形如何把肿瘤从良性变成了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自然·材料》杂志上。 在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过程中,上皮细胞会和内部组织粘在一起变成间质细胞,才能扩散和迁移。在胚胎阶段这一过程是有利的,让细胞能在整个胚胎中移动,建立起各种组织。近来研究人员提出,EMT可能在癌症转移中也发挥作用,让癌细胞从肿瘤上脱离,转移到远处其他器官开拓新的“殖民地”。 “人们对EMT如何运作,以及它和肿瘤扩展之间有何关系很感兴趣,但还没人知道这是怎样发生的。”论文第一作者、布朗工程学院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教授、麻省总医院博士后研究员王伊恩(音译)说。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为了理解癌细胞是怎样运动的,研究人员用微电子处理技术制作出一种PDMS芯片,由一个约半毫米见方的底盘覆盖一层微柱阵列构成,微柱直径10微米,间隔10微米,仅容细胞通过。利用显微镜和延时摄影技术,研究人员观察了细胞是怎样通过芯片的。 “基本上,这就像细胞的障碍训练场,这些柱子的大小和空间都是严格控制的。”王伊恩说
2014/8/29 18:01:00
英国爱丁堡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校研究人员成功通过细胞重组技术,利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培育出功能完全的胸腺。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体外细胞培育出完整的活体器官,对于开发新的疗法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从小鼠胚胎中提取纤维母细胞,利用细胞重组技术将其转变成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细胞。该重组细胞不仅在外形上和胸腺细胞一样,并且同样具有支持T细胞发育的能力。随后,研究人员将重组细胞与其他胸腺细胞混合后移植到小鼠体内,最终这些细胞成功发育成与成熟胸腺具有同样结构和功能的活体器官。 新闻公报称,这是科学家首次通过细胞重组技术,利用体外细胞培育出完整的活体器官。 “我们的研究向培育用于临床的人工胸腺的目标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爱丁堡大学MRC再生医学中心的克莱尔·布莱克本教授说。 胸腺是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位于心脏附近,对免疫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生产抵抗感染的T细胞。对于胸腺疾病的治疗来说,向体内注射免疫细胞或在出生不久后进行胸腺移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这些治疗手段却因捐助者稀少及配型问题而无法普及。爱丁堡大学的这一新研究成果则有望改变这一窘境。 虽然研究人员
新闻排行
-
1各相关耗材/试剂供应商:[04-21]
-
2集采三方协议签好的,彩印一份协议交物管办张婧处[12-31]
-
312月30日(周一)设备科库房进行月末盘点,8点-14点暂停收发货业务,14点起正常发货。[12-26]
-
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关于医用耗材配送验收工作的通知[11-22]
-
511月7日周四 8点-14点 设备科库房暂停收发货业务,下午14点起正常收货。[11-06]
-
6【重要通知!】[09-26]
-
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于规范备货、择期跟台、急症使用耗材入出库的通知[05-13]
-
8关于《德清县人民医院院内医用物资精细化服务委托合同》签署告知函[05-10]
-
9关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内医用物资供应委托服务合同》签署告知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