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14/6/24 16:28:00
包含三氧化二铁小型颗粒的微观粒子或许可使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更加强大地应用于检测和抵御疾病上来,近日,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复合颗粒,其可以被注射入患者体内并由磁场来控制,一旦其位置得到固定,那么该颗粒就可以激活丁香杀灭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或者释放特殊药物之患处;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三氧化二铁微颗粒具有很多优越性,其可以通过磁场来进行控制,在MRI下可以表现出其优势;当其被激活会快速产生热量,而且也可以快速降温;但是其并不能同时进行以上活动,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将其进行分离以得到功能的最大发挥。 研究者可以将成千上万个三氧化二铁颗粒进行包裹,并且使其核心携带5纳米的磁心;基于此研究者开发出了两种这样的纳米结构,给介孔硅粒子(SiMPs)和盘状的多聚纳米结构(DPNs)嵌入三氧化二铁颗粒;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亚微米尺寸的SiMPs和DPNs可以在机体肿瘤血管中进行积累。 因此包含三氧化二铁颗粒的纳米结构就会产生一定的磁共振成像,使其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检测和抵御疾病的发生。三氧化二铁可以增强颗粒
2014/6/23 10:20:00
强生(JNJ)6月19日宣布,与遍布全球的生命科学公司和科研机构达成了12个新的联盟,在广泛的治疗领域及横跨制药、医疗设备、诊断、消费保健领域探索早期创新。强生首席科学官及全球制药主席Paul Stoffels称,未来的医药保健将由制药公司、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定义,三方共同合作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在思考当前模式的同时,尝试新方式的创新。 自一年多前推出以来,强生创新中心正与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者和企业家共同合作,鉴定激动人心的早期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患者的解决方案。 今日公布的早期合作,代表了由波士顿、加州、伦敦创新中心近期的研发联盟,同时也包括激动人心的新技术,比如3D打印技术用于骨科创伤,创造新的棕色脂肪用于代谢性疾病,推进医疗需求显著未获满足的疾病领域中的新科学,如淋巴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癌、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糖尿病、失眠。 合作包括: 1、利用有前途的新方法来治疗癌症: 针对淋巴瘤——杨森生物技术公司和强生创新(JNJ Innovation)已与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达成合作,开发化合物靶向引起淋巴瘤的一种蛋白
2014/6/23 10:11:00
中国在颈椎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1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外发布消息称,首枚国产人工颈椎间盘已成功应用于手术,此举打破了欧美在颈椎外科领域的垄断。 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而引发。传统的颈椎融合手术,虽然能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手术后患者会出现颈部长期不能活动,颈椎整体运动功能降低等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主任刘浩教授十年前率先从国外引进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并经过七年的努力,刘浩教授与创生集团合作研发了一款更适合中国人的人工颈椎间盘。 “进口人工颈椎间盘按照欧美人种颈椎结构设计,有两三成中国患者对此不匹配”,刘浩教授说,型号不匹配往往影响置换手术的效果。 为此,刘浩教授及其研发团队针对中国人特殊的颈椎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研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6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了首枚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术后,该名患者恢复良好,并能做一些颈椎康复操。 据了解,国产化的人工颈椎间盘使用了钛合金、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前期在德国检测中心进行的验证表明,其抗磨损性高于大部分进口产品。 目前,中国国内市面上进口人
2014/6/23 10:10:00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简便高准确率的检测技术,来检测患者机体中的HIV迹象及病情发展程度。 研究者Rebecca Richards-Kortum表示,当前用于诊断婴儿HIV状况的金标准就是依赖实验室设备及当前可用的检测技术来对其机体中的病毒载量进行监测,而本文中研究者则开发出了基于核酸的新型HIV检测技术。 这项新型的检测技术基于PCR的方法对重组聚合酶进行放大(RPA),从而取代了复杂的实验室检测步骤,其可以对血液中的遗传标记物进行快速多重放大,从而使得病毒的遗传标记物可以很容易被检测到;利用qRPA检测就可以对HIV DNA中的特殊序列进行荧光探针的靶向标记,从而使用机器进行定量检测,最后通过对荧光DNA进行软件分析就可以使得医生们掌握HIV在患者机体中的动态信息。 Rohrman教授说道,我们可以通过放大内部阳性对照对测试进行校准,而且可以利用HIV序列的相同引物进行扩增,因此检测实验可以正常进行;这项新型技术可以帮助追踪老年患者机体中的病毒载量,这对于临床医生们实时监测病人体内的
2014/6/20 14:54:00
瑞典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高科技“帽子”,通过向大脑发送微波,能够在几秒钟内检测出患者是否遭受了中风,并判断中风原因。发明者说,如果急救人员使用这一装置,就可节省至关重要的时间,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或者降低患者长期偏瘫的风险。 中风患者通常要承受肌肉无力、麻痹、行动失调乃至半身不遂的痛苦。大脑血栓引起的中风最为常见,虽然药物干预可以减轻由这类中风所造成的伤害,但治疗必须在三四个小时之内实施,延误了时机很可能会弊大于利。而如果患者是由脑出血导致的中风,则必须先进行扫描检查,直接给药很可能造成致命后果。因此,对医护人员而言,迅速判断是哪一种情况的中风至关重要。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6日报道,这款名为“中风检测仪(Strokefinder)”的高科技头盔是由瑞典麦德菲尔德诊断公司(Medfield Diagnostics)研发的。头盔内衬有天线,可通过使用者的头皮发射手机型微波,对其大脑组织进行检测。随后,系统会对信号加以解读,以确定中风是由脑血栓还是由脑出血引起的。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哥德堡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和萨尔格伦斯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该设备的初期测试。对45名患
2014/6/19 14:53:00
人们补牙时要先挑空蛀蚀部分,再注入化学物质,整个过程痛苦漫长。但现在一款新技术,或许成为有蛀牙苦恼人士的福音。据香港《文汇报》6月17日报道,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发“电力加速及强化矿物质再注”(EAER)技术,它透过注入微量电流,可帮助助蛀牙自然修复,既便捷无痛,又能保持牙齿原貌,新技术将在未来3年内推出。 目前,牙医补牙时会将蛀蚀部分挑空,然后注入银汞合金或合成树脂填补牙洞,当中银汞合金氧化后容易变黑,令牙齿变得不美观。使用EAER技术补牙,只需先确定蛀蚀部分,然后用微量电流加快钙及磷酸盐注入该位置,就可助牙齿再生。 英国伦敦大学牙科研究所皮茨教授指,目前补牙技术不理想,会破坏牙齿健康,日后更易蛀牙,EAER技术则不会有此问题,且成本效益与目前技术相差无几。 EAER除能补牙,亦能漂白牙齿,苏格兰Reminova公司计划资助国王学院研究团队,将EAER技术发展为美齿技术。
2014/6/19 14:53:00
据每日邮报报道,能让盲人重获光明的高科技眼镜有望于明年发售。 该设备预计的售价不会比智能手机高,能让穿戴者看见移动的物体和面部表情。 设备允许穿戴者设置导航由家到商店,或者简单的走到街角的商店。 眼镜是将红外线束河正常视频摄像头的图像信息相结合。在将图像以线段图像形式投射到眼镜之前,小的计算机会处理数据将物体显示的更亮。 牛津大学原型机的一个测试者说,额外的视觉让她感觉像超人。另一个测试者第一次看到她的导盲犬。 新设备可能会让超过10万英国人受益,这些盲人还能看到一些光。 尽管设备原型机很笨重,但是科技的迅速进步让研发者希望最终的产品能够做到和太阳镜一样大。 研发者还希望增加一个耳部组件,能够通过扫描图像将信息转换为声音告诉穿戴着,如公交车号。 英国皇家国立盲人研究院的John Worsfold表示设备的开发十分重要,能够让盲人有机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研发人员发现,人们能够快速习惯这个笨重的设备,大约三分之一的弱视者佩戴设备后能够看到周围环境和避开障碍。 研发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是增加眼镜的新功能,如面部和物体识别,甚至是文字识别,同时增加耳机进行声音提示,能让穿戴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团
2014/6/18 14:40:00
肾脏疾病是全球一个重大且悬而未决的健康难题,肾病发展的不可逆性一直困扰着患者、医生和研究人员。温州医科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异体肾脏去细胞生物支架,成功诱导部分肾切除大鼠模型肾脏再生。相关研究成果《去细胞支架诱导肾脏再生》,近日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国际顶尖期刊《Biomaterials》上。 据统计,我国肾病患者高达1.2亿人。国际相关研究领域曾普遍认为,除斑马鱼外的脊椎动物,无法实现体内肾脏再生。大鼠部分肾切除模型仅在切除残端可检测到肾小管微弱的修复性再生,无法检测到肾小球再生,功能则为永久性丧失。肾再生领域研究者无不把实现肾小球的再生乃至功能的恢复,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 而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团队在前期成功制备肾脏去细胞生物支架的基础上,将大鼠肾脏细胞完全去除,仅保留肾脏三维细胞外基质结构,把无细胞的生物支架移植到部分肾切除的大鼠肾脏上,大鼠残余肾脏就可再生。术后大体及B超观察到实验肾脏形态出现增长,放射性核素检测到实验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术后逐渐升高,并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到实验肾脏内出现大量前体细胞并呈规律性分布。 温州医科大学生物支架移植与免疫研究所执行所长梅劲副教授表示,该研究成果受到浙
2014/6/18 14:39:00
国外媒体报道,科研人员宣布人工胰腺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在不需常规注射胰岛素的情况下正常生活。 新设备也为遏制肥胖相关的糖尿病流行带来希望。 人工胰腺很像iPod能够夹在患者的衣服上,设备带有一个小的屏幕,能够通过皮肤泵入胰岛素。 设备通过持续监测血糖,然后泵入特定剂量的胰岛素保持糖尿病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在设备首次临床试验里,24位英国I型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佩戴设备一个月,佩戴期间不再注射胰岛素。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了这一最新研究,他们表示,人工一线不止能让I型糖尿病患者受益,同时还能帮助II型糖尿病患者。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杂志上。研究计划实施更大规模的试验,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参与试验,并延长监测时间。 如果研究成功,设备将最终能够被英国NHS作为常规治疗设备使用。 目前研究人员没有为设备准确定价,不过美国类似的设备受灾约为5000英镑。 研究的领导者Roman Hovorka博士表示,该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微调胰岛素给药,同时还能兼顾夜间胰岛素需求的差异。系统能够安全的处理这些差异,从而更加平稳的控制血糖。设备适用人群很广。
2014/6/18 14:37:00
一体化手术室(Integrated Operating Room) 或称数字化手术室,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是以设备集总控制系统、高清医用影像信息处理系统和交互式咨询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实现全面整合的现代化手术室。 一体化手术室通过调用医院HIS系统,使得医生在术中能够实时获得大量与患者相关重要信息。并将手术室患者有关的重要信息,实时多向传输。同时,可以采取实时交互的形式进行远程演示、教学,并对手术进程进行监控和储存。数字化手术室融集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形信号处理技术及综合布线技术于一体,将与手术过程有关的各种系统有机地结合进行统筹设计,为整个手术提供更加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环境。 全球一体化手术室建设发展迅猛 一体化数字整合手术室,是随着微创手术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最早出现在1992 年的美国,当时为了更好的规划手术流程提高效率、空间利用率,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手术的标准化,并降低医生职业伤害,通过悬吊系统,信号控制系统,进行各类手术相关设备的重新摆放,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间一体化手术室的建设。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一体化手术室迅速成为欧美顶级医院的宠儿。
2014/6/18 14:33:00
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患者首次植入药片大小的无线起搏器。 该手术被看作是里程碑的时刻,能为心率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同时降低了传统起搏器的风险。 新的起搏器是目前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大,是目前由导管植入的起搏器中最小的。 由于设备是独立的,它不需要向心脏内植入正常起搏器需要的导线,有线起搏器损坏后常需要开胸手术。 同时,用于植入新设备的外科手术造成的伤害也是最小的,减少了潜在致死性感染发生的风险,患者能快速康复。 尽管有线起搏器越做越小,但是需要2英寸的切口才能植入。同时起搏器需要用线与心脏相连,但线可能需要提前拔出。事件的发生率是百分之一,这意味着患者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 相比而言,新设备,称为Micra转化导管节律系统尺寸很小可由股静脉导管植入。同时设备不需要线与心脏连接。 手术医生表示,设备最显著的革新是无线起搏,将伤害最小化,减少并发症。
2014/6/17 14:04:00
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具有三维结构、对光敏感的微型视网膜。这为将来治疗视网膜疾病乃至失明的患者带来希望。 这项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钟秀风对新华社记者说,她和同事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培育出了“结构完整、功能成熟的视网膜”。这种视网膜与人眼视网膜的“结构和成分都相似,而且能感光”。 干细胞是一类有潜力分化成各种器官组织的细胞,在胚胎中有大量此类细胞,它们被称作胚胎干细胞。科学界近些年来发现,利用基因“重新编程”技术处理成体细胞,如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血液细胞,可以让它们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从而获得多向分化的能力,如此得到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多能干细胞。 钟秀风说,本次研究把人体诱导多能干细胞逐步培育为视网膜前体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视网膜组织。这种视网膜组织含有人眼视网膜的所有细胞成分,其中各种细胞自发有序地分层排列,形成组织结构,与人眼视网膜的结构层次很类似。 最令研究人员兴奋的是该视网膜组织中对光刺激做出反应的感光细胞发育得非常成熟,该细胞不仅合成了感光所必需
2014/6/17 14:03:00
心血管手术的输血率居所有手术种类之首。由于血液资源短缺,寻找节流措施成为一个国际难题。2009年,阜外医院找到了破解之术,五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监督,将成人心血管手术输血率降低六成,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还为患者消除了输入异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为实现合理用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日成立“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这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创举。 手术量增长而输血率下降 目前,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平均输血率也在45%-50%左右。 但是,输血(输异体血)相当于一次异体细胞移植,除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和死亡率,降低长期生存率。 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领军医疗机构,近五年来,医院的就诊人数不断增加,心血管外科手术量增长了58.1%。与之相反的是,成人心血管手术的输血率从70.5%降低到26.7%。 也就是说,到阜外医院做心脏手术的患者中,有超过七成在住院期间不需要输异体血。2013年,在8000多例成人外科手术中,近6
2014/6/17 14:01:00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科研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基因检测用新材料,利用这种材料能在几秒钟内检测出极少量血液中的目标基因。 目前基因检测的常用方法是从血液中提取DNA,并对可能含目标基因的DNA片段进行复制,以找出目标基因。但DNA片段的复制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并容易出现误差。 名古屋大学科研人员开发出的新材料由不到1平方毫米的玻璃基板和上面如枞树叶般密布的金属丝组成。只需让一滴血流经这种新材料,DNA链就会分解成碎片,其中含目标基因的片段会和金属丝所含溶液中特定的荧光色素发生反应,从而被检测到。 如果这项新技术能投入实际应用,那么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都能当场检测出原因。另外,作为癌细胞标志物的多个DNA片段以及蛋白质都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检测出来。 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网络杂志《科学报告》上。
2014/6/16 11:19:00
验血也许是目前跟踪某些人体健康指标的常用方法,但美国军方主导的一个新项目有可能改变监测健康状况的方式。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3日报道,事实表明,人体血液中流动的健康指标有很多在汗液中也存在。美国军方的这个项目旨在开发出能对军人汗液中的流动物质进行跟踪的皮肤“生物传感器”,以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表现。研究人员说,这种高技术装置看上去和摸上去都像胶布绷带,可以用来收集心率、呼吸频率等实时测量数据。 这种传感器是一种被嵌入绷带中的扁平状电子芯片,其设计初衷是记录可以下载到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的健康信息。美国军方希望利用这种技术学会如何最有效地部署军人,如何让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2014/6/16 11:18:00
一款新型高精度全息穿透成像探测仪,日前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探测仪能穿透非金属介质,探测内部微小隐蔽物体并对物体成像,分辨率达到2mm,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生物医学、反恐、安检等领域。 体积小,与一个普通的电饭煲相当,单人即可手持操作,是这款探测仪的突出特点。与同类设备如X光机和CT机相比,其体积、重量都大大缩小。由于采用电磁波完成探测工作,该设备没有高能射线辐射危险,操作人员无须像操作X光机那样进行专门防护;其电磁波辐射功率极低,不到手机辐射的1/10,对人体非常安全。 该款探测仪内部集成超宽带电磁波收发组件,可以对非金属物体内部进行快速电磁波扫描,借助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将扫描对象内部的结构和异物的形状清晰地显示出来,是目前国内唯一利用主动电磁波实现高精度二维穿透成像的设备,其成像分辨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014/6/16 11:16:00
血管在我们机体中迂回曲折,其承担着运输必要营养物质排出有毒废物的机能,为我们机体器官的正常工作保驾护航,长期以来开发新型人工血管一直是个难题,近日,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通过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地构建出了人工血管,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Lab on a Chip上。 生物工程学家Ali Khademhosseini博士表示,近年来我们在制造复杂的人工组织,比如人工心脏、肝脏以及肺脏等上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绩,然而开发出人工血管依然是组织工程领域的一项关键挑战;研究者们尝试着通过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特殊的血管水凝胶结构来进行深入研究。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利用3D生物打印机开发出了一种琼脂糖纤维模板来作为人工血管的模板,随后用水凝胶覆盖模板,形成一种铸造模具,最后通过交联技术来进行加固;利用这种新型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构建出了可以表现出建筑学特性的微通道网络,随后就可以用水凝胶来填满微通道,比如甲基丙烯酸酯明胶或者基于不同浓度水凝胶类的多聚物。 甲基丙烯酸酯明胶可以充满细胞,其可以揭示连接的血管网络的功能用以改善大量的细胞运输、细胞活性及细胞的分化;最后研究者说道,未
2014/6/13 16:40:00
日前,德国弗赖堡大学在英国《神经工程学杂志》上发表研究公报称,该大学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植入性电子芯片有望让高血压患者摆脱对降压药物的依赖,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据介绍,这种电子芯片有24个电极。科研人员将其植入实验鼠颈部的迷走神经系统后,芯片对实验鼠大脑向心脏发出的血压调控信号进行了传输反馈控制,其通过24个电极的开闭,选择性地刺激神经纤维,从而调控血压。 研究结果显示,植入性电子芯片使实验鼠的血压下降了30%左右,而且未对实验鼠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造成影响。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着手完善该电子芯片系统的设计,以使其符合医疗器械安全标准。
2014/6/13 16:39:00
据每日邮报报道,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公司宣称制造出能够治疗秃顶的头盔,能利用冷激光刺激头发生长。 这款Theradome头饰据说是唯一一款能够在家进行临床强度激光治疗的可穿戴设备,设备售价800美元。 据称设备能够刺激头皮长出健康新发、使现存头发毛囊数量加倍,进而预防头发脱落。 公司宣传让你用方便和可支付的过程找回你的头发。 激光治疗已被证明能够改善头发健康,但是冷激光目前只能在专业的诊所实施。 Theradome让人们在家中也能使用先进技术,公司还宣称,设备内含高效的激光发生器能够发出冷激光同时达到最大的发光量。 设备包含80个激光发生器,辐射面积能够覆盖平均111平方英寸头皮面积的90平方英寸。 使用的18到24周,设备能够转变头发毛囊收缩,进而防止脱发。 规律佩戴头盔28周,通过刺激微循环、改善细胞代谢,能够增加头发再生。52周后秃顶会消失,100周后头发会变得浓密。 头盔是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Tamim哈米德发明的,他是theradom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4/6/13 16:39:00
美国麦利亚德基因公司(Myriad Genetics)拥有关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两个基因的专利,这让它们垄断乳腺癌检测的行业多年。虽然美国最高法院在去年六月已经对这两个基因的专利做了无效判决,但该公司仍然掌握这独有的130万份的检测数据。这些信息则使得麦利亚德公司在检测结果解释上有巨大优势。但是遗传学家和患者认为这样的优势会被逐渐的抹平。 在两个基因专利被无效后的一年时间中,关于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的突变的检测数据都存储于ClinVar这一公共的信息数据库中,并且在一年的时间中,数据库中的数据已经达到了麦利亚德基因公司独有数据的1/3。 ClinVar现在用用5752条不同BRCA基因的数据,而麦利亚德基因公司则拥有16000条基因数据。遗传学家很长一段时间在推动数据的共享,但是由于一些实际和竞争的原因都没有实现。数据共享需要时间和金钱的促进,但这样的数据共享对于疾病的检测和病人的利益都是有帮助的。 如果公共的数据能够和Myriad基因公司的数据达到同等数目,也许这样的数据共享更容易实现。
新闻排行
-
1各相关耗材/试剂供应商:[04-21]
-
2集采三方协议签好的,彩印一份协议交物管办张婧处[12-31]
-
312月30日(周一)设备科库房进行月末盘点,8点-14点暂停收发货业务,14点起正常发货。[12-26]
-
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关于医用耗材配送验收工作的通知[11-22]
-
511月7日周四 8点-14点 设备科库房暂停收发货业务,下午14点起正常收货。[11-06]
-
6【重要通知!】[09-26]
-
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于规范备货、择期跟台、急症使用耗材入出库的通知[05-13]
-
8关于《德清县人民医院院内医用物资精细化服务委托合同》签署告知函[05-10]
-
9关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内医用物资供应委托服务合同》签署告知函[05-09]